楔子:
回望滚滚历史长河,总能看见翻起的朵朵“盛世浪花”,而爨文化则属于这翻滚的朵朵浪花中的一颗晶莹的水珠。从公元339年开始到公元748年(唐天宝七年)为止,爨文化在云南古代历史的发展中扮演了“上承古滇,下启南诏”的重要角色。陆良(古称同劳县,同乐县)——云南第一大平坝在西晋至唐初,则成为了以爨氏家族为统治核心的南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记得儿时经常听老辈人津津乐道爨氏一族的传说,但细细问起究竟什么是爨文化,似乎也只能听到“独步南境、卓尔不群”,“爨龙颜碑”之类碎片式的文化象征符号,没能窥得全貌。爨文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爨文化?爨文化的核心内涵又是什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陆良人,带着这些迷思,通过对“文字”、“服饰饮食”、“建筑”、“宗教习惯”这四个能够体现文化印记的方面对爨文化做出一番粗浅的探寻。
作者:邵文浩
图一:爨字象形示意图
一、缘起与发展脉络
“爨”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爨“齐谓之炊舞,白象持瓶,门为灶口,推林内火”。这话不难解释,其实就是烧火做饭的意思。爨字最早为地名在用,后面逐渐演变成为姓氏。
东汉初年班固著《汉书》,至末年班氏一族受封食于爨地从而改姓“爨”,爨氏经过九代的发展,辗转湖北四川一代,最终进入云南,在南疆边地安定下来。而隶属建宁郡(今曲靖)的陆良地区(时称同乐县)因天然的平坝和云岭水泽的优越自然条件,成为了有着“逐水草而居”习俗的爨氏先民的首选之地,《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同乐县,大姓爨氏”。至此,爨氏一族的辉煌就此展开。
图二:爨氏选陆良作为定居地
三国时期,云南大部分地区和四川南部、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被三国之一的蜀国称为“南中地区”。这一期间,在南中地区先后涌现了多个部族大姓。当时建宁(曲靖)的雍闿、孟获、爨习,朱提(昭通)的朱褒、孟琰,永昌(保山)的吕凯等,都是称霸一方掌握着统治权力的大姓豪族。他们或拥戴蜀汉政权,或拥戴江东孙吴政权,各自寻找政治上的靠山,企图保持并扩大自己势力范围。
图三:南中大姓势力分布图
作为与南中地区“一衣带水”的邻邦,蜀汉政权此时正着手准备北伐,进击中原,企图兴复汉室江山。而此时南中的诸君又不安分,纷纷向远在江东的东吴政权示好,这样的情况对于蜀汉来讲如芒在背。为了解决后顾之忧,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兵分三路进军南中,短短几月迅速荡平南中。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采用“以夷制夷”的管理政策,爨习是南中地区大姓氏的部落首领,受到了蜀汉政权的支持和重用,在此期间爨氏家族有多人在蜀汉朝廷为官,或在南中地区担任要职,家族势力得以迅速崛起、巩固。
图四:诸葛亮平定南中示意图
图五:爨氏受蜀汉政权扶持
两晋之交,宁州刺史爨琛带领族人在多年的争雄角逐中,不断积蓄力量,扩大势力范围,并通过“举贤不出族”的“察举”、“征辟”等手段不断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历经几代人艰苦的奋斗征战,以超人的智慧和坚韧的品质发展成为南中首屈一指的大姓、“渠帅豪族”,成为拥有强大势力的政治集团。至东晋时,最终消灭了其余的南中大姓,或将其网罗为家族的属官,共同构成了南中地区的统治阶级,取得了蜀国和后来的中原王朝的承认和册封,登上了南中霸主的政治舞台。从此,爨氏家族表面依附中央,实际控制着南中,出现了“开门节度,闭门天子”的特殊历史现象。
图六:爨氏一统南中
这样的盛景一直持续到了唐初,至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加强了对南中地区的控制。公元741年,唐王朝企图打开一条从四川至越南的交通路线,并在安宁筑城驻军把守。由于这条交通线路纵贯爨区南北,激起爨人的强烈不满。为了平定内乱,唐王朝命令已近在洱海地区建立政权的皮逻阁帅兵进击南中地区,而此时爨氏内部受人挑唆,已不再是铁板一块,公元748年,南召灭爨。至此,爨氏家族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烟云中。
南诏灭爨以后,爨氏为了躲避追杀或迁徙外地或隐姓埋名改为“寸、全、串”姓与当地居民融合,陆良爨氏一族也被迫迁徙到了滇西一带,南中大姓爨氏就此消散。据六普数据显示爨姓一族全国现在约有2100人,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大理、保山),四川,湖北,山西,陕西一带。如今的陆良,本土爨氏一族少之又少,但爨文化的传说还在爨乡大地上悠悠回响。
图七:爨氏发展脉络图
二、文化印记
2.1文字印记——爨体
爨氏在控制统治云南长达409年,在这四百多年的历史中,由爨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的融汇中原文化与当地少数民族夷文化为一体的“爨文化”,而“爨体”这一独具爨氏特色的文字当之无愧为爨文化的一张名片。
图八:二爨碑发现示意图
爨体发现于两块石碑之上,分别叫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两块碑因其形制、体量、大小之别,称爨龙颜碑为“大爨碑”、爨宝子碑为“小爨碑”,合成“二爨”。大爨碑发现于陆良县薛官堡村,小爨碑发现于曲靖越州镇。大爨碑主要记载了爨氏一族的元祖世系、迁入云南的途径路线和发展经过,爨氏家族势力强盛的原因,以及祖孙几代职官仕历和爨龙颜将军的生平。大爨碑开头这样写道:“君讳龙颜,字士德,建宁同乐县人。其先世乃高阳颛顼之玄胄,才子祝融之眇胤也。清源流而不滞,深根固而不倾……”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爨龙颜是陆良县人,先祖是少昊颛顼的苗裔,祝融氏的后代。二爨碑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汉字由隶书向楷书嬗变过程的宝贵实物资料。
1600 多年前,当时的西南地区特别是地处边陲的南中地区,远离中原内地核心统治中心,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所以在很多方而都不可能与中原内地同步。官方通行的楷书对南中地区虽然已经产生了影响,但是尚来完全承接和应用,于是在这一地区这一时期形成了特有的似隶非隶、似楷非楷,间于隶、楷之间的独特书体——爨体。而爨龙颜碑也被康有为称为“天下第一神品”。现如今我们看到的招商银行四个大字就是出自于爨体。
图九:小爨拓片图
2.2服饰与饮食印记——兽毛皮衣与小粑粑
爨氏在控制云南四百多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东爨乌蛮”和“西爨白蛮”两大部族。南召灭爨以后,西爨白蛮被强行迁徙至永昌(保山)地区,他们和洱海地区的其他部族一起,逐步形成了今天的白族等少数民族。留在当地山区的东爨乌蛮则保有了自己的部落组织,在南宋时期成立了以“东爨乌蛮”为主体的“自杞国”政权,后来分化成东爨乌蛮三十七部,成为彝族的祖先。而后彝族分化的更细如“黑罗罗”“白罗罗”等,如今陆良大人骂不听话的小孩都会这样说;“你这个山罗罗(luǒ),罗罗不停汉话。”,想必“罗罗”一词应该是外来汉人对东爨乌蛮的统称。
据记载:自杞国人个子高,眼窝深,脸黑齿白。喜欢赤脚、戴笠、披毡子。腰间系着用芦苇织成的带子,手臂上带着金银打造的圆环佩饰,身上随时挎着长刀、弩弓、箭矢。乌蛮男子喜欢把头发扎起来,上面佩戴一些兽骨、飞禽的羽毛(像印第安人)。身上穿着用兽毛、猪鬃、头发混合碾压揉成的毡子。骑的马没有马鞍,只有用木头剜成鱼口状仅能容下脚趾的马镫。妇女则耳朵上戴着大耳环,剪着齐眉刘海,穿着露出膝盖的布裙(这与东乌蛮的后裔彝族的服饰相类似)。
相传自杞国人有“共饭一盘,用匕抄饭,技之而食”的习俗,这样的习俗后面逐渐发展对外来的汉民产生了影响,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仍然存在。记得小时几乎每个小孩都吃过“饭团子”,就是每次外出不能按时回家吃饭,父母就会把米饭捏成“饭团”,在外面肚子饿了,拿出来找个有火的地方烘烤热乎,就可以就着水啃着吃。后来陆良出现的久负盛名的“陆良小粑粑”,推测也应该是由爨人留下的饮食习俗慢慢演变而成。
图十:东爨乌蛮示意图
2.3建筑印记——土木向全木过渡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220~589年),中国建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在进入南北朝以后变化更为迅速。建筑结构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发展;砖石结构有长足的进步,可建高数十米的塔;建筑风格由前引的古拙、强直、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流丽、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爨氏统治南中四百多年,历经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初五个朝代,受中原文化影响较为深刻,其建筑风格还是秉承了以中原木构架为基础的四合院的汉唐风建筑风格。这种木构架体系、院落式组合的建筑是陆良乃至中国古民居建筑最根本、最突出的表现形式。秦汉时期这种建筑形式的雏形就由中原移民带入陆良。根据陆良现存古城遗址挖掘探明,爨氏时期的大姓都采用了这样的建筑形式,只是地上房屋结构多有区别。
在陆良健康城的规划中, 出现的汉唐建筑风格城门楼也是对古代爨文化的一种致意。
图十一:陆良健康城汉唐城门楼示意图
2.4宗教印记——部落巫族鬼主
祖先崇拜,也是爨人的原始崇拜之一。爨人认为本部落的祖先是保护神,并且十分迷信“鬼”,信奉“鬼教”,每个部落必有一个鬼主,鬼主便是祖先的化身。鬼主能沟通天、地、人三者间的关系,具有人神参半的特殊身份。鬼主不仅是本部落的宗教职业者,同时还是部落的统治者。这样一种身份,使鬼主在部落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这权利是爨氏家族赖以统治基层的力量。
每一个部落中,大部落有大鬼主,一百家有小鬼主。乌蛮七部都有大鬼主。每户每年出一牛或一羊,由鬼主主持祭祀。在部落内部,占卜之风盛行,多用鸡骨、鸡蛋或者田间生长的一种特殊小草来扶乩以卜吉凶,“事无巨细,皆(以此)决之”。直到现在陆良地区还会流行用鸡骨、鸡蛋占吉凶事,如“哈鸡蛋”、老人吃鸡头时看头骨等,这种习惯也是爨氏部落巫族文化在民间的一种体现。
三、结语
追根溯源,爨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一脉相承,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和与本地民族的融合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爨氏秉承儒家仁爱思想,在边陲云南少数民族的汪洋之中夷汉和谐相处,文化习俗相融,造就了爨氏“独步南境,卓尔不群”的美誉,也让爨王朝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统治时间。
百年时间放入历史长河之中不过弹指一刹,虽然爨氏四百余年的文明毁于一旦,但爨氏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文化仍在传承。如今陆良街面店铺林立的大大小小爨体招牌、同乐广场上的爨龙颜将军雕像、陆良汉、彝全民同过的“火把节”无一不在诉说着对先辈文化的追思和传承。
图十二:陆良同乐广场爨龙颜雕像
图十三:陆良店铺爨体招牌
图十四:陆良人过火把节
注:图一、图九、图十为网上收集整理;图十一为陆良健康城项目图片,图十二、十三、十四为陆良现状照片,其余为作者自绘。
文献参考:《陆良县志》;《陆良•印记》 作者:韩自光;《爨文化简说》 作者:范建华;《爨•爨氏•爨文化》作者:秦建文
编辑制作: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信息中心